會計穩健性產生的原因
* 來源: * 作者: admin * 發表時間: 2019/3/27 16:49:19 * 瀏覽: 99
我們能夠在上世紀中葉的歐洲,尋找到穩健性的存在。彼時,已經開始有學者通過一系列分析,來試圖證明穩健性在經濟生活中的存在性。而眾多學者們對會計穩健性是否存在進行探究不斷加深,究其根本,即是會計穩健性在市場經濟中有巨大的需求,這也是其深受人們重視,且隨著時間的發展愈演愈烈的內在的必然經濟機理。
最早對會計穩健性產生原因進行系統分析的是Watts(2003)。他分別從契約機制、股東訴訟、稅收和監管這四個方面對穩健性原則的產生和日益加強的原因進行了解釋。這四個方面即會計穩健性產生的四大原因。
(1)契約機制
公司契約,是會計穩健性的最初起源。早在1937年,科斯首次在對企業性質的分析過程中運用了契約理論。經過分析發現,企業中的股東是資本投入者,管理者是受到報酬吸引而來的勞動者,這二者形成了契約關系。當契約關系具有一定的權威,就會使二者按照契約的要求共同合作。在這種多個參與方的交易活動中,會因為信息、支付、任期、道德風險等一系列的不對稱關系,而產生矛盾。會計穩健性就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些不對稱關系的機制。這樣的機制可以穩固的提高報表所披露的財務信息質量,信息真實度和可靠度的提高,使企業規避了道德風險的同時提高了信譽。也就是說,穩健性削弱了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不利于雙方協作發展的因素,能夠有效地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價值。
根據不同的假設,契約機制在概念上分為二種:一是完全契約,是指締約雙方,將契約存續期間所有可能的猜想、預期會發生的狀況完全考慮在內,然后再進行契約簽訂。即在契約條款中列明一切可能發生的重大事項,寫清契約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并且合同雙方愿意遵守合同的約定。在完全契約中,若在契約期內,締約者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不按期履行義務,或者出現變相拒其義務的實施乃至發生爭執等,也必須能夠在第三方的調解下繼續且完成條款的實施。
完全契約需要有嚴格且邏輯思維縝密的假設條件作為基礎,而不完全契約就是指不能完全符合這些假設條件的契約。因為企業需要面對內外部復雜的環境,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人也就是有限理性的經紀人無法預測所有可能的出現,因為“第三方強制執行的高成本和困難性等締約雙方并不能真正預測出企業會面對的所有可能狀況?!?br style="color: rgb(85, 85, 85); 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契約,作為商業社會的基礎單元,已經成為構筑現代公司這一“擎海巨輪”的基本元素,將這些基本元素有機的連接在一起并使其協同運作,完成基本單元無法完成的功能的無形的手就稱之為“機制”。契約的存在是現代企業的基石,而機制的運作則可以確保這些基本單元能夠如同人類的DNA一般發揮其各司其職、各具特色的巨大作用,從而對公司股東的利益進行保護。
作為公司的基本機制之一,會計制度起到了便于公司所有者細致入微的把控整個公司運作的重要作用,公司與公司之間的商業博弈讓這個制度源源不斷的獲得了永續運作的活力。一個合理有序的會計制度可以滿足公司與其所面對的全部交易主體之間的互動和博弈,其目的就是促使公司與其交易對手達成契約,實現股東利益。公司契約作為組成整個公司的基本單元,具有一個很大的缺陷就是不完全性,會計制度的存在就是要從信息生成及傳遞的角度彌補之一缺憾,從而令不同的公司契約能夠協同運作,使現代公司這一“生產機器”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
(2)股東訴訟
會計穩健性產生的第二個主要原因是股東訴訟。相比較而言,如果企業高估資產和收益,那么股東會更有可能會受到法律訴訟。而低估資產和收益某種程度上就是降低了企業未來可能要承擔的訴訟成本。換句話說,絕大多說投資者首先是風險回避者,所以在經營過程中,會更加關注企業中是否有潛在風險存在,他們會對潛在風險的相關信息更為敏感和關注,而公司經營中潛在的利得信息卻得不到重視。企業高估資產和收益導致的預期訴訟成企業的訴訟風險更大程度上是因為企業高估了收入與資產,并不是低估,在面對如此之高的預期訴訟成本下,企業管理層和審計人員為了避免日益上升的預期訴訟成本,就增強其提高企業財務報告質量的動機。關注穩健性水平,并且有意識的提高穩健性水平,也就是企業將未來可能發生的損失納入報表內,而不預計可能增加的收益,這樣給外部投資者提供的是一份相對保守的財務報告。
(3)稅收稅收,穩健性產生的第三大原因。在我國,稅法的規定和會計準則中要求的會計處理方法不盡相同,但這些規定的原則和方向是一致的。且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其他國家,所有經營中的企業都需要根據交易情況繳納稅額。部分企業會因為符合國家的政策扶持,享受到免稅的待遇。在企業實務操作中,財務工作人員為減少當期企業需要承擔的稅款,會適當延遲確認當期利潤,使期末資產賬面價值和累計利潤減少。這種方法使得企業對收入和損失確認在時間上不同步,從而減少了企業的當期應稅額。應稅收益與企業財務報告中的盈余關聯,當期的應納稅額的減少,增大了企業的盈余,彰顯了管理者當期的業績。正是因為企業盈余和應稅收益有這種關聯,企業的管理層才會傾向于提高企業的會計穩健性。簡而言之,會計穩健性能夠使企業稅收延遲支付,提高公司價值。
(4)監管
監管也是產生會計穩健性的關鍵性原因。它的存在從某種程度上看是迎合了會計準則制定者和監管者的需要。在市場經濟中,制定了一系列會計準則對市場進行監管。這些會計準則以及會計市場監管,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政治過程。制定者和會計監管者利用與訴訟成本類似的信息不對稱,所以會計準則的制定和監管機構也會有采用穩健性原則對市場進行約束的動機。
如果公司在財務報告中選擇高估資產和收益,那么會加大企業管理層受到市場投資者的質疑和職責,引起投資者的不滿。監管機構會也會面臨更多不滿的聲音,遭受更多的批評,使其政治成本增加。適度的會計準則、力度恰當的監管,得到會計盈余穩定的財務報告。能夠減少監管機構和準則制定者收到的批評以及過分的指責,減少其政治成本。
最早對會計穩健性產生原因進行系統分析的是Watts(2003)。他分別從契約機制、股東訴訟、稅收和監管這四個方面對穩健性原則的產生和日益加強的原因進行了解釋。這四個方面即會計穩健性產生的四大原因。
(1)契約機制
公司契約,是會計穩健性的最初起源。早在1937年,科斯首次在對企業性質的分析過程中運用了契約理論。經過分析發現,企業中的股東是資本投入者,管理者是受到報酬吸引而來的勞動者,這二者形成了契約關系。當契約關系具有一定的權威,就會使二者按照契約的要求共同合作。在這種多個參與方的交易活動中,會因為信息、支付、任期、道德風險等一系列的不對稱關系,而產生矛盾。會計穩健性就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些不對稱關系的機制。這樣的機制可以穩固的提高報表所披露的財務信息質量,信息真實度和可靠度的提高,使企業規避了道德風險的同時提高了信譽。也就是說,穩健性削弱了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不利于雙方協作發展的因素,能夠有效地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價值。
根據不同的假設,契約機制在概念上分為二種:一是完全契約,是指締約雙方,將契約存續期間所有可能的猜想、預期會發生的狀況完全考慮在內,然后再進行契約簽訂。即在契約條款中列明一切可能發生的重大事項,寫清契約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并且合同雙方愿意遵守合同的約定。在完全契約中,若在契約期內,締約者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不按期履行義務,或者出現變相拒其義務的實施乃至發生爭執等,也必須能夠在第三方的調解下繼續且完成條款的實施。
完全契約需要有嚴格且邏輯思維縝密的假設條件作為基礎,而不完全契約就是指不能完全符合這些假設條件的契約。因為企業需要面對內外部復雜的環境,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人也就是有限理性的經紀人無法預測所有可能的出現,因為“第三方強制執行的高成本和困難性等締約雙方并不能真正預測出企業會面對的所有可能狀況?!?br style="color: rgb(85, 85, 85); 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 font-size: 14px; white-space: normal;">
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契約,作為商業社會的基礎單元,已經成為構筑現代公司這一“擎海巨輪”的基本元素,將這些基本元素有機的連接在一起并使其協同運作,完成基本單元無法完成的功能的無形的手就稱之為“機制”。契約的存在是現代企業的基石,而機制的運作則可以確保這些基本單元能夠如同人類的DNA一般發揮其各司其職、各具特色的巨大作用,從而對公司股東的利益進行保護。
作為公司的基本機制之一,會計制度起到了便于公司所有者細致入微的把控整個公司運作的重要作用,公司與公司之間的商業博弈讓這個制度源源不斷的獲得了永續運作的活力。一個合理有序的會計制度可以滿足公司與其所面對的全部交易主體之間的互動和博弈,其目的就是促使公司與其交易對手達成契約,實現股東利益。公司契約作為組成整個公司的基本單元,具有一個很大的缺陷就是不完全性,會計制度的存在就是要從信息生成及傳遞的角度彌補之一缺憾,從而令不同的公司契約能夠協同運作,使現代公司這一“生產機器”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
(2)股東訴訟
會計穩健性產生的第二個主要原因是股東訴訟。相比較而言,如果企業高估資產和收益,那么股東會更有可能會受到法律訴訟。而低估資產和收益某種程度上就是降低了企業未來可能要承擔的訴訟成本。換句話說,絕大多說投資者首先是風險回避者,所以在經營過程中,會更加關注企業中是否有潛在風險存在,他們會對潛在風險的相關信息更為敏感和關注,而公司經營中潛在的利得信息卻得不到重視。企業高估資產和收益導致的預期訴訟成企業的訴訟風險更大程度上是因為企業高估了收入與資產,并不是低估,在面對如此之高的預期訴訟成本下,企業管理層和審計人員為了避免日益上升的預期訴訟成本,就增強其提高企業財務報告質量的動機。關注穩健性水平,并且有意識的提高穩健性水平,也就是企業將未來可能發生的損失納入報表內,而不預計可能增加的收益,這樣給外部投資者提供的是一份相對保守的財務報告。
(3)稅收稅收,穩健性產生的第三大原因。在我國,稅法的規定和會計準則中要求的會計處理方法不盡相同,但這些規定的原則和方向是一致的。且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其他國家,所有經營中的企業都需要根據交易情況繳納稅額。部分企業會因為符合國家的政策扶持,享受到免稅的待遇。在企業實務操作中,財務工作人員為減少當期企業需要承擔的稅款,會適當延遲確認當期利潤,使期末資產賬面價值和累計利潤減少。這種方法使得企業對收入和損失確認在時間上不同步,從而減少了企業的當期應稅額。應稅收益與企業財務報告中的盈余關聯,當期的應納稅額的減少,增大了企業的盈余,彰顯了管理者當期的業績。正是因為企業盈余和應稅收益有這種關聯,企業的管理層才會傾向于提高企業的會計穩健性。簡而言之,會計穩健性能夠使企業稅收延遲支付,提高公司價值。
(4)監管
監管也是產生會計穩健性的關鍵性原因。它的存在從某種程度上看是迎合了會計準則制定者和監管者的需要。在市場經濟中,制定了一系列會計準則對市場進行監管。這些會計準則以及會計市場監管,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政治過程。制定者和會計監管者利用與訴訟成本類似的信息不對稱,所以會計準則的制定和監管機構也會有采用穩健性原則對市場進行約束的動機。
如果公司在財務報告中選擇高估資產和收益,那么會加大企業管理層受到市場投資者的質疑和職責,引起投資者的不滿。監管機構會也會面臨更多不滿的聲音,遭受更多的批評,使其政治成本增加。適度的會計準則、力度恰當的監管,得到會計盈余穩定的財務報告。能夠減少監管機構和準則制定者收到的批評以及過分的指責,減少其政治成本。
上一條: 稅務爭議的解決制度
下一條: 公司資本的三種形成方式